2010/8/28紀錄片第二次吃吃喝喝會議~源起       地點:茴香盒子~2010/10/27~

 

今年4月左右,凹不過社團學姊的勸誘,聽說社服團學妹在FB成立了社團版面,藉以聯繫失聯已久的畢業團員們…我~終於申請了FB帳號,只為了想知道大家的近況,沒想到卻參與了一件偉大的夢想實踐工程…

一直很關心社團近況的建國學弟,跟我聊了很多,希望我能跟他一起抽空回去看看,然後我知道了以前屬於我的大學回憶---卓清服務隊已經收隊,現在社服團只剩下馬遠服務隊…感覺很落寞,好像少了點什麼…

5月8日,畢業後第一次回東吳,跟馬遠隊長有了初步的接觸;認識了有很多內容的睿均學弟;跟久未見面的老人們話家常,盡情的唱著山歌…

少聯絡的石馬突然跟我講他想要拍紀錄片的念頭,我覺得很好玩所以答應了他,要幫忙,順便想要填補一下畢業後空白的社服團歷史…

5月23日招集了有興趣幫忙石馬拍紀錄片的夥伴們在「公園咖啡館」,聊回憶順便談談初步的構想,也把當年的熱忱感動找了回來…

然後就是這次8/28第二次的籌備會議了!目前的成員除了石馬有相關的概念之外,大家都是門外漢,所擁有的只是熱情及夥伴人脈…會拍出怎樣風格的片子,期待中!不過石馬說搞不好會持續拍個3-5年勒!紀錄片本來就是好事多磨的狀態啊…

 

以下是當天石馬導演給大家的作業~

(談談當年參加社服團的動力及其影響---拖了好久才寫,想破頭啊 >...< )

 

剛上大學新鮮人的我,為什麼在眾多的社團當中,會選擇服務性社團?因為在當時聯考當道的氛圍裡,認真唸書然後考上個好學校,是當時國高中生共同的意念…考上了,大家都想盡情的解放,大玩特玩…不過,當時的我,想要一點不一樣的青春印記…(註1)

那~在眾多的服務性社團中,為什會選擇社會服務團原友隊?一樣是服務,就接觸一下跟自己不同族群的孩子,不同的文化…應該會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地方。簡單的說,一般服務性社團的東西已經無法滿足我了,這些我在高中就已經玩夠了!純粹的團康活動到底可以給孩子多少教育意義跟功能?我在高中帶團的時候就已經在思考了,原友服務隊的最終目標剛好切中了我的疑問點,所以社會服務團原友隊可以跟我擦出什麼樣的火花,我很期待…(然後一待就待了四年,我的大學青春歲月全部貢獻給它了!)

 

如果說參加了服務隊後對我最大的改變應該是~『看天空的次數變多了吧!』懂得去觀察身邊的事物…在經歷過單純的、自然的生活體驗之後…

 

第一次跟著石馬去河邊戲水,「ㄟ~差不多該回去了!快要下雨了…」他憂鬱的眼神望著遠方,突然對著玩瘋了的大家悠悠的說著…

「不會吧!你怎知道?!」---我看著透澈的天空,不解的問…

「這就不是你們這些城市人能夠理解的…ㄏ」---石馬閃著布農獵人的眼神得意的說著…

「快教我們…快…」---一群『城市猴』朝他聚集了過去…

「我記得小時候跟阿公去打獵的時候,阿公教我的…你們看~山邊有一大片厚厚的雲對不對?看這個距離跟風向,大概再過1小時我們這邊就會下雨了…」---石馬指著遠方的山…

「哇!這麼神…」---大家發出崇拜的眼神…

 

第一次出完隊,回到繁華的台北市,大家的共同感覺都是「不習慣…」「思考模式改變…」

開始不習慣台北人快速的步伐;不習慣有紅綠燈;不習慣灰濛濛的建築物…

我開始觀察學校的植物們;等公車的時候會看著路旁的樟樹,聞著熟悉的味道然後喃喃自語;開完會的深夜,望著天空,會因為發現一顆星星而興奮著;看見下弦月覺得是微笑月亮而滿足;陰沉的天空,烏雲快速流動,帶來的潮濕空氣讓我知道~要下雨了…

我不得不承認,都市人跟非都市人的思考模式真的很不一樣…都市人一切都很快速、精準、嚴謹,做事講求目的性跟達成度。非都市人一派悠閒、自然、隨性,應該是跟土地環境相處久了,對身邊的氛圍敏感度高,對事物的看法也比較樂觀。當我跟村上的人們相處越久,思考模式漸漸改變,對事物的看法跟角度也開始起了變化…這對唸歷史系的我來說,是很好的體驗跟變化…

 

大學時的疑問,當時覺得自己找不到答案,可以做的仍然很多,有太多的可能性,卻覺得很無力。但10年後的我再反思,發現其實當時的我們已經很接近答案了…

 

註1

感謝我的父母並不特別注重成績,讓我得以盡情的參與想要學習的東西(在那個煩悶的讀書歲月,這是另一種壓力的釋放…),國中時參加吉他比賽、合唱團(雖然歌聲並不怎樣,不過至少學會基礎的樂理跟吉他彈法,騙吃騙喝到現在…);高中時參加樂隊(小喇吧吹不出聲音,薩克斯風只會ㄉㄡ、ㄖㄨㄟ、ㄇ一)後來還誤打誤撞進入國樂班(西洋樂器玩夠了,開始玩中國樂器)還接下了快要倒掉的康輔社!看到我這些經歷,就應該不難想像,為何我大學時在眾多的社團中會選擇服務性社團了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vy03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